每个故事都是一段人生缩影,点击 “关注” ,一起读故事,悟人生。
【资料图】
葛洪——东晋伟大的思想家、科学家、医学家、炼丹家。
他是李白心中的神仙、苏轼心中的老师。
他是伟大的博物学家,也是道家神仙理论的集大成者。
他是有情怀的学者,仙逝千年后,启发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。
公元283年,葛洪出生在江苏句容。
祖父曾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太子少师,父亲做过晋朝的太守。
身为官宦世家的孩子,葛洪从小耳濡目染,习读《论语》、《诗经》、《易经》等经典。
不幸的是,13岁时父亲去世,一场大火烧掉了所有积蓄,家道中落。
葛洪更加发奋苦读,他立志要做祖辈一样的儒者,恢复家族荣光。
家徒四壁,只能砍柴卖钱买笔墨。
一张纸要正反两面抄写,直到不能用。
没钱买书只能借书学习,如此反复。
16岁时,葛洪拜别母亲,到安徽马迹山,拜80多岁的郑隐为师。
郑隐的老师是葛玄,也是葛洪家族的先辈。
葛洪跟着郑隐学习儒道医学经典、骑术射箭。
学生里,就属葛洪年纪最小。
但他最用功最听话,师父最喜欢他。
郑隐认定葛洪是他的继承人,将炼丹术传授给葛洪。
这几年,为葛洪求医问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从师父那里,他领悟到了:
人生的目标不应局限在功名,而在于追求生命的真理。
公元303年,自然灾害频发,地方开始叛乱,战火蔓延开来。
21岁的葛洪回到家乡,开启了一段军旅生涯。
他凭着过人的头脑和高强的武艺,立下了不少战功,被封为“伏波将军”。
而数年征战,葛洪目睹了生死疾苦、王朝腐败。
所以远离权贵、行医救人、追求生命大道成了他的坚定选择。
公元306年,葛洪23岁,第一次来到广东罗浮山。
罗浮山是道教十大名山之一,位于广东惠州博罗县,素有“岭南第一山”的美誉,是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。
在这个人生转折的重要时刻,他下定决心做三件事:
山中修道、著书立说、用医术惠及百姓。
有一次他路过一户人家,进去借水喝,听到农夫咳嗽,诊断为外感风寒。
于是就地取材,用葱头豆豉煎煮,农夫喝下后通阳发汗,不久就好了,这就是葛洪发明的葱豉汤。
有一夜,村民找他进村,好多村民皮肤溃烂,骨节剧痛,找不到病因。
这病症起初是冒出赤红色的红疹,发病迅速,病状惨烈,非常恐怖。
第二天,葛洪仔细看,发现患者皮肤上有微小的虫子。
于是他用针挑出虫子,把十片大蒜放入热灰后,敷在患处。
病人逐渐好转,葛洪医术高超的美名不胫而走。
原来,岭南气候潮湿炎热,瘴气弥漫多虫蛇,这就是最早的恙虫病。
葛洪的案例,比美国医生帕姆1878年的记录,早了1500多年。
当时南海太守鲍亮对葛洪非常赏识,于是将自己的女儿鲍姑许配给了葛洪。
鲍姑比葛洪小很多岁,但夫妻俩拥有共同的志趣爱好。
这对神仙眷侣,一起在山中采药,为百姓治病,鲍姑擅长总艾灸治疗皮肤病。
葛洪认为,艾草易得,灸法易学,所以要把艾灸发扬光大。
鲍姑也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学家,亦是古代四大女医之一。
葛洪在为村民义诊的同时,整理出著作《玉函方》。
这本治病方剂共100卷,提出了给百姓用的药要实惠、便宜。
他结合日常饮食,倡导食疗思想,开创了岭南医学的先河。
公元316年,西晋王朝灭亡,34岁的葛洪回到家乡句容,被封“关内侯”。
公元317年,葛洪梳理出多年求医问道的心得,完成了巨著《抱朴子》。
《抱朴子》分外篇和内篇,外篇讲经世道理儒家思想,內篇 集战国秦汉神仙思想和方术之大成 。
公元330年,为避免纷扰,48岁的葛洪举家南迁,再次来到罗浮山,安放余生。
在元代画家王蒙的《葛稚川移居图》中,葛洪走在前,鲍姑骑着牛,抱着孩子。
几个家佣挑着行李、牵着狗、提着鸟,一起向南而行。
葛神医回到罗浮山建立道场,成为岭南道教第一宗师。
年过半百的他,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。
他将多年的行医经验,编成了简便廉验的《肘后备急方》。
如果说《抱朴子》是道的价值观,那么《肘后备急方》就是术的方法论。
而就是这本书,启迪了屠呦呦,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,有效治疗疟疾。
2015年,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,这中国医学界获得的最高奖项。
在实验最艰难的时候,屠呦呦经历了190多次失败,都无法通过高温加热提取青蒿素。
在快要绝望的时候,她重读了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:
“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。”
大意就是:青蒿一握,冷水浸泡,捣成蓉直接喝下去。
用低温萃取,取代高温加热,这种冷处理的方法,给屠呦呦带来成功的希望,最终收获了诺贝尔奖。
公元363年,葛洪仙逝,仙寿81。
他投笔从戎、弃官从医;他心怀天下、爱民惠民。
他和鲍姑情投意合、务实求真,成就一段历史爱情佳话。
他的炼丹制药工艺,成为古代化学实验先驱。
他用小夹板局部固定法,开创了中国骨科治疗新纪元。
他创新各种医疗方式,治疗恙虫病、霍乱、天花等,首开急诊和预防医学先河。
他求医问道,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著作。
1660年后的今天,我们依然怀念他,一位让人赞叹的古代医道集大成者!
END
喜欢这个故事,还请点赞、转发、留言,让更多人看到,谢谢鼓励!
标签: